科技小院建设现状及高水平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24-09-19 12:27:00 来源:kok竟彩体育类似
作者:王璐(太仓市委党校教师),王锁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具有灵活性高、生产的全部过程全覆盖、创新氛围浓厚、研究人员常驻、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历经多年探索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可以说,科技小院搭建了高校-科研院所-学生-农资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多元合作平台,探索了一条高校与农村深层次地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协同推进的新路子,点燃了我国农业农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校创新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引擎”。
创新兴农方式,技术转化成效良好。作为新时代科技兴农的新方式,科技小院遵循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准则,研究人员长期扎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开展“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极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同时,通过举办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志愿活动,将示范田建在农民身边,将科技成果送到村户田间地头,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据中国农技协统计,目前全国科技小院累计开展田间实验1566处,田间示范463处,示范面积达2万平方公顷,技术辐射面积达867万平方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优化育才模式,人才教育培训效果显著。科技小院围绕各地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直接在农村一线建立示范点,整合各方技术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这种采用高校研究生与科技人员常驻的方式,不同于原先的校企合作,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投入科技一线,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逐渐成长为能够真正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贡献力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在当地直接推广与应用转化。以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为例,该小院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他们一方面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帮助当地群众增加生产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把论文写在万亩稻田上,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承担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推动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四方共赢。作为一种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科技小院整合社会组织、当地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多方力量,推动科研、教学、服务三者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表现出很好的内部可持续性和外部可推广性。例如,广西环江油茶科技小院围绕良种苗木繁育、油茶高效栽培等,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建立“科技+企业+基地”的产研合作体系,对油茶林产资源高效利用、新产品研发、人才教育培训及项目联合申报等进行全方位合作,实现了小院、农户、企业、院所的共建共享共赢。
依托科技赋能,现代转型动能强劲。科技小院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相结合,一方面聚焦当地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与应用,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导入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中,以科技力量助推农业生产。例如,江苏昆山水稻科技小院以高标准粮油基地为依托,通过就地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并建有高标准农机库、智能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采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模式统一经营,形成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从烘干储藏到加工包装全程不落地体系,实现了水稻种植向智慧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科技新动能。
坚持质量统一,注重质的提升。目前,科技小院仍处于数量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而必须坚持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两者相并重。一是建立全面的源头规范治理。从加强前期辅导、健全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公开等方面规范科技小院发展方向,有效激活科技小院内生动力。二是构建合理的激励体制机制。比如高校应对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在职称评聘时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专家学者适当倾斜,以发挥激励引导作用,调动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实施严格的验收考核管理。相关部门应联合开展科技小院等级评定,定期进行考核验收,对考核优秀的予以政策倾斜或奖励。同时对运行不善的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实际运行的予以退出或转型,着力构建一个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创设相关条件,提高建设效率。提高科技小院的建设效率,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推广、农技人才教育培训、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反过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小院的建设效率,也需要积极创设一些必要条件。例如,搭建交流服务平台。推动特色农作物相同或相似的科技小院加强沟通交流,总结建设经验、完善推广模式。打造农技推广云平台,在线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推广应用、直播带货等指导,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小院建设过程中,从稳定科技人才队伍出发,必须加强小院职业性、岗位性建设,当前尤其要重视引进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能够支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便为农产品推广销售及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凝聚多元合力,夯实资源保障。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的兴农方式,在坚持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错位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凝聚多元合力,走协同发展之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是政府要增加对科技小院经费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出台因地制宜的资金支持政策,如设立科技小院专项基金,明确资金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标准,支持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重点关注科研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以“科技支撑+真金白银”,让科技小院真正发挥大能量。二是高校要提供实验器材物资的保障。科技小院是高校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要推动教育资源、实验设备资源均衡配置,让从事科技小院建设发展的师生也能够拥有较好的科研环境、工作条件,从而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三是企业要提高合作参与度。在推动科技小院发展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地方龙头企业与科技小院加强合作。这既可以拓宽科技小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又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对科技小院建设的合作参与,共同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科普路径,培育新型农民。当前,科技小院在向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中功不可没,但要发挥出“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的作用,还必须摒弃以往单方面“灌输”这一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形式,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合作联合,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满足农民需求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之路。一是要加强科普宣传和示范培训。通过建设“科技胡同”、举办“科技大讲堂”等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他们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信心,由此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二是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外地对口单位的信息沟通,交流分享科技小院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探索农业科学技术共创、共享发展路径。三是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要扩大增量,引进和用好一批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之外,还要提高存量,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为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水平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